1)一千五十二章 臣有上中下三策_寒门宰相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官家摇头道:“此法太慢,最快是何策?”

  章越道:“最快是下策,经略横山,先城于银州,次城于宥州,再城于夏州,北城于盐州,取乌,白二池盐利,渐次进取。”

  官家道:“此法似可行?”

  章越道:“从河东路,延路,环庆路出兵攻夏都要经过茫茫之旱海,经过杳无人烟之处,补给极难。”

  “即便攻下亦不能守,就算建筑堡垒,亦是路途极漫长,不仅要大起夫役,又有粮道被抄掠之危。输粮于内线,粮道民役安危无忧,出于外线,沿途需设兵驻守难以照管,不仅需重兵守护,且设堡立铺站站递运,且极耗民力物力财力。”

  历史上的五路伐夏之败,就是河东路,延路,环庆路三路后勤补给不力,还带崩了泾原路。

  章越道:“陛下,臣观从庆历以来,王师与党项大小数十战,只要内线作战,我便赢得多,但外线作战,我便赢得少。”

  “当初为什么章当初能有洮水大捷,因为宋军是内线作战。故王师在补给线,后勤没有问题下能赢。”

  纵观宋朝与西夏战争,还是胜多负少,这说明党项兵没那么强。

  但宋军大败几次都是外线作战。

  章越所献的下策,便是进筑横山沿线。

  官家道:“那么中策呢?”

  章越道:“陛下,诸路唯独泾原路和熙河路路途稍缓。泾原路为沟通秦凤路和环庆路要地,其州内之城都沿泾水分布,蕃部繁茂。本路从帅府渭州西行至镇戎军,此地乃昔日平凉郡,乃与西夏冲折交兵之要地。”

  “出镇戎军沿葫芦川河而下,经过萧关可至黄河南岸之鸣沙,待黄河结冻之时,东北行百余里即至灵州,以覆贼穴。此路虽是稍远,但川原宽平,草丰水美。”

  “臣之中策便是全力支援泾原路钱帛,刍粟,再以河东,延,环庆,熙河四路扬声攻击,每路出步万余,骑六七千足矣扰敌,亦不害辎重,最后合重兵于泾原路,渡黄河直捣巢穴。”

  官家听了问道:“此路需多少钱粮?”

  “此一路也需铺设城垒最少需十五城,所动员的人力物力不在进筑横山之下,但风险较小。”

  这就是章越的中策,也就是‘最低配置’。

  上策是取凉州,兰州,穷敌拊背之策,如同掐住了西夏的喉咙,让对方一点一点断气。这也是我原本的打算。

  下策是进筑横山,其中风险已和你说清楚了,但我是非常不推荐的。

  但官家此刻听来却是这样的,上策他是肯定不会接受的,所以对他而言真正可以施行的其实就是中策和下策。

  实际上章越的建议是中策。

  从河东路,延路,环庆路出兵攻打兴灵二州,都要顾虑补给线太长的缘故,而且要经过不毛贫瘠之地。

  而出泾原路虽然也要筑寨修堡,但补给线相对较短,而且经过的都是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mtxt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